是否要創業、要在哪裡創業……困擾著一大批有創業想法的年輕人。在江蘇南通,團組織正在盡最大努力喚醒年輕人心中“自己做老闆”的夢想,並嘗試將這些年輕人留在南通。
  山東小伙兒王金合從原來的工作地點——江蘇常熟遷往南通,他放棄了銷售冠軍的高薪,決定在南通創業。“這裡政府給的政策不錯,還有紡織業基地,是個創業的好地方。”王金合的團隊,專門為南通的傳統產業策劃、運營網絡銷售團隊。幹了3年,團隊人數從4人增加到700人,去年一年為客戶創造銷售收入8億元,賺取服務費數千萬元。
  當王金合這個典型的“農二代”帶著創業故事走進南通各大高校時,大學生們感奮不已,數次用熱烈的掌聲打斷他的演說。“每次去演說,都要帶一大盒名片,發完還不夠。”
  年輕的王金合如今有了一個新的身份——“魅力總裁”。“魅力總裁”的職責是,將自己的創業經歷演繹給更年輕的在校大學生們,在他們心中植入“未來自己做老闆”的夢想。
  在南通,團組織通過“魅力總裁走進校園”、“南通青年創新創業大賽”、“南通青年導師團”陪伴、“青創擔保基金”扶持等12件實事對青年創業進行“啟蒙”,並通過系統化的扶持項目設計助其一步步叩開財富大門。
  一棵有待發掘的“創業好苗子”
  28歲的周愛勇,當初是被海安縣團組織“推”著創業的。這個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的高才生,如果不是回鄉創業,現在有可能正在上海陸家嘴金融區的一棟寫字樓里做白領。
  “畢業回家時,正在猶豫要不要接班跟著父母做石油儀器,團縣委就找上門來了。”——一名高才生打算返鄉創業,這個消息很快傳到了團海安縣委的辦公室里。2011年的一天,周愛勇被一個電話叫到了縣政府16樓的大會議室里。
  與周愛勇一同出現在會議室里的人,有一個打算做消毒液買賣的、一個有意搞生態養豬項目的、一個想做路橋設計的、一個從事物流生意的,連同周愛勇一共5個人,全是清一色的20多歲的男青年。
  坐在會議桌另一頭的,是一群年近中年的專家,他們中有各行各業的企業家、有政府官員,還有在小縣城很難找到的投資人。每一個有創業想法的年輕人,都把自己的打算和現有資源、優勢說了一遍,然後專家開始點評。
  周愛勇記得,自己當時拿著在中海油調研了10個多月的資料,向專家們訴苦,“我是想好做油田管道了,不過,我連最起碼的怎麼註冊成立一個公司都不懂”。
  3天后,周愛勇就拿到了公司的營業執照。他告訴記者,因為這第一次的“愉快體驗”,他後來經常會參加團委組織的各種創業培訓,且收效良好。
  周愛勇還記得自己第一次獨當一面一個人跑去新疆“議標”。剛一走進會議室,就看見一張大圓桌旁齊刷刷地坐著石油公司的12個部門負責人。這樣的陣勢,著實把他驚獃了。
  “一緊張,我就開始想創業培訓時的模擬競標場面,把那些領導都看成當時一起模擬的‘同學們’。”在去新疆前一天,周愛勇剛好結束了一場模擬競標的培訓,前一天創業導師教的所有招數,都被他用上了。
  因為表現出色,周愛勇的產品成功賣到新疆。如今,公司的轎車從兩輛增加到6輛,大型貨車從1輛增加到了3輛,周愛勇的生意越做越好。“我對創業培訓比較‘迷信’的,不管生意做得多大,總有我不懂的東西,我會一直參加”。
   哪怕暫時沒開公司,也要先掙起錢來
  如果說周愛勇是在團組織幫扶下,開了公司、掙了錢的“小雞”;那麼像王道榆這樣的在校大學生,則是一枚在團組織創設的暖棚里等待“孵化”的“雞蛋”。
  王道榆是個典型的“二線學霸”。之所以處在“二線”,是因為他學習的心思長期不在語數外等主課上,他的興趣點在飛機上。這個男孩從小就酷愛玩飛機,初中、高中階段開始自己做起了航模,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學的還是飛機維修專業。
  2013年,剛剛大二的他,決定把自己的興趣轉變為未來的事業——自製無人機,並將無人機用於商業應用。當年12月,他和另外9個同學一起組建了一支創業團隊。他們在自己製作的7架無人機上安裝攝像裝置,為南通的婚慶公司、工廠提供航拍服務。
  飛機每次起落收費1000元,一次航拍下來,能掙三五千元。短短半年,這支學生團隊已經接到了20單生意。
  在最近一次由團南通市委和南通市人社局共同主辦的“南通市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上,王道榆的項目因為實踐性強,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我就是看中了比賽的專家資源,有創業指導、有培訓,還有導師陪伴。”王道榆儘管目前尚未成立公司,但已經得到了“南通市青年創業導師團”專業導師的輔導。
  在導師介入前,這支學生團隊拓展業務,一直“靠人脈、靠關係”,並堅定不移地走著這條單一的營銷路線;導師介入後,他們意識到,產品質量過關,還要有專業的“市場推廣”,他們開始在各大網站上做廣告,走進“沒有關係的”大工廠硬著頭皮推銷自己。
  下一步,聽從導師的建議,學生們除了提供航拍租賃服務外,還將直接銷售航拍無人機,進一步拓展業務領域。
  他們創業的前景也逐步明朗起來——成立公司後,可以免費入駐青年創業孵化基地3年;可以獲得兩年期的免息貸款12萬元;公司兩年內免徵稅費。
   吃力不討好的“創業啟蒙”為啥一直做
  南通理工學院團委書記繆亞東長期從事青年“創業啟蒙”工作。他告訴記者,“創業啟蒙”其實是政府鼓勵創業階段最難做、最不易見效的一項工作,但也是直接決定未來創業者比例的最關鍵因素。
  “你得先讓年輕人有創業意識才行。”這種“創業意識”,一時半會兒養成不了。繆亞東介紹,他所在的南通理工學院從去年開始,每年都會在大二學生中挑選60個有創業意願的學生,將他們分別編入兩個特殊的班級——實體創業班和網絡創業班。
  這批學生,在全年級2000多名學生中當屬鳳毛麟角,而即使是“創業班”的這批學生,真正在畢業後創業的,也是屈指可數。“你給1000個人做創業啟蒙培養,可能只有一兩個人真正會創業。”繆亞東說,“創業啟蒙”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兒,任何短視的、期待短期見效的人,都不會去乾這個工作;但“創業啟蒙”同時也是非常重要的,因那些接受過啟蒙教育的人很有可能會在10年、甚至20年後選擇創業,“因為在很久以前,創業的種子已經埋在他們心底”。
  “埋種子等發芽”這檔子事兒,聽上去似乎並不適合幹部流動性較強的團組織。但“創業啟蒙”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兒,團南通市委卻接了下來,而且一干就是好幾年。
  不僅如此,他們還制定了一套從“創業啟蒙”到“創業能力培養”,再到“創業轉型升級”、“承擔社會責任”的12條系統化方針。除啟蒙階段的“魅力總裁”、“創業大賽”、“優秀青年企業家”3條外,還有能力培養階段的“孵化基地”、“導師陪伴”、“青創基金”3條扶持計劃,轉型升級階段的“青創平臺”、“十行十億授信”、“區域交流”三大平臺,承擔社會責任階段的“誠信經營”、“助力就業”、“公益服務”3項品牌。
  團南通市委書記葛志娟告訴記者,團市委聯合市經信委、人社局、科技局等單位整合職能、資源共享,實施了12項實事工程,“南通有11所大專以上院校,在那麼多畢業生中營造創業氛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市場、技術、資金、信息、經驗各方麵條件都要到位,僅靠團組織一家搞不起來。”
  記者瞭解到,南通市正在打造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江海交匯的國際港口城市,團結帶領更多的年輕人投身創新創業城市建設,是當前團組織的一項首要任務。“如果能在每一個年輕人心中先植入創業的夢想,假以時日,通過不懈地努力,一定會結出豐碩的成果。”葛志娟說,“創業啟蒙”不求短期效益,但求能在年輕人心中留下一顆創業的種子,“讓它慢慢發芽、長大”。  (原標題:江蘇南通:“創業啟蒙”助青年步步為營叩響財富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a60ratrw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