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支撐在農業,擴大內需的巨大潛力在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民。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三農”正逐漸演變成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突破口和增長極的大背景下,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以下簡稱郵儲銀行)作為普惠農民、支持農業、服務農村的重要金融力量,要引普惠金融活水,化解“三農”弱質性和金融機構商業可持續的矛盾。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主要領導在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三農”金融服務工作會上明確提出要當好“三農”金融服務生力軍。
  截至10月末,郵儲銀行四川分行已向103.96萬“三農”客戶投放信貸資金近1400億元,占所有信貸投放額的41%。
  思想認識重深入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在升級“三農”服務的思想認識上,不但要提得更高,而且要扎得更深,全面深化全行員工“三農”服務的思想認識。
  引導員工看好“三農”市場。“三農”是國之根本,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基石。在銀行業利率市場化、客戶下沉趨勢基本明朗的情況下,儘快開拓農村金融市場“藍海”,成為商業銀行落實國家政策及搶占未來競爭先機的戰略抉擇。尤其隨著“三農”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其中孕育著重大發展機遇。以新型城鎮化為例,“住宅”城鎮化帶來房屋信貸需求增加,“創業”城鎮化帶來創業資金需求增多,“理念”城鎮化帶來金融需求業務品種增加,“生活”城鎮化帶來消費信貸需求及金融服務增多。
  引導員工看清“三農”業務。新時期“三農”是各種生產要素的集聚化發展,是集產供銷、種養加、貿工農為一體的現代“三農”。“三農”雖然一直與成本高、收益低、風險大相聯繫,但是自中央開展“三權”(即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居民房屋權、林權)抵押貸款工作以來,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將有效改善抵押擔保不足等問題。從郵儲銀行自身發展戰略看,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鼓勵郵政儲蓄銀行拓展農村金融業務”,郵儲銀行要提高差異化競爭優勢,也需要充分挖掘“三農”業務的發展潛力,把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產業化、特色資源開發、優質中小企業、新型城鎮化項目及縣域財政、社保等機構客戶作為下一階段升級“三農”金融服務的重點。
  打造平臺廣滲透
  互聯網金融的崛起使物理網點的重要性相對下降,電子渠道創新的能力成為未來銀行競爭的焦點。作為全國金融服務網點最多的郵儲銀行,要圍繞“四化”進程中新的金融需求聚集點,優化物理網點佈局,並通過電子化、信息化打造“櫃面服務+自助服務+代理服務+電子渠道服務+流動服務”的“五位一體”的農村金融服務平臺,走出一條高效率、低成本的農村普惠金融服務新路。
  借力實施“惠農通”工程。要以物理網點為依托,以“綠卡通福農卡”為載體,以在郵政“三農”服務站、村郵站和農家店、小超市、電信移動運營商網點、新農合定點醫療服務站等場所布放電子機具為重點,為農民提供小額取現、查詢、轉賬、消費、繳費等基礎金融服務,實現金融“便農”。要與新農保、新農合、涉農補貼等民生工程項目有效對接,為農民“養老錢”、“看病錢”、“補貼錢”安全高效地歸集、發放和管理建立“直通車”,推動國家惠農政策有效落地,實現金融“惠農”。
  前瞻佈局互聯網金融。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符合國家金融改革和金融創新的政策方向,農村科技信息化建設駛上快車道也使其成為可能。要線下業務線上化,按照“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結合“三農”不同客戶群體需求,加快研發設計個性化的電子銀行產品。如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廣具有集團理財、現金池管理、代發工資等功能的企業網上銀行。要向移動金融轉型,重點發揮移動支付和手機終端的渠道作用及客戶獲取作用,按照互聯網金融“便利、快捷和強調用戶體驗”的精髓全力打造一站式移動金融開放平臺,以較小成本提高金融服務覆蓋面和滲透率,踐行在農村區域的普惠金融服務。如適時推出依托移動終端的網上貸款平臺系統,為客戶提供7×24小時貸款網上申請、預審批、進度查詢、咨詢交流等服務。
  創新模式求共贏
  要有效提高服務效率和效益,大力助推農業產業轉型、農村經濟穩定和農民增收,探索建立具有應用推廣價值的“三農”服務新模式。
  搭建批量服務模式。要做好“一貼近,兩結合”工作。“一貼近”即貼近政府,重點加強與各級農工委、農業、林業、糧食、畜牧等涉農部門的對接。“兩結合”即結合新型農村經營主體,著力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鏈”的鏈式開發;結合科協、農技協等協會組織,充分利用“大數據”篩選優質行業和客戶。要積極構建銀行+政府+企業+農戶、銀行+協會+會員+農戶(商戶)、銀行+合作社+農戶、銀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銀行+擔保公司+農戶(商戶)、銀行+市場商戶等平臺模式,批量化經營。
  在四川彭山縣觀音鎮果園村,一說起郵儲銀行,當地幾位果農都感慨:“以前我們既沒有技術也沒有錢,但是現在果園村葡萄協會成立後,幫我們解決了技術問題;再通過協會的搭橋,郵儲銀行又幫我們解決了‘票子’問題,讓我們對葡萄園以後的發展充滿了信心。”果農們的喜悅,正是得益於郵儲銀行四川分行與科協共同打造的“銀會合作”新模式。
  目前,在郵儲銀行的信貸支持下,該協會種植葡萄品種達36個、面積6000餘畝,帶動周邊鄉鎮種植10000餘畝,解決了當地近50%的農村勞動力就業,2013年產值達1.7億元,實現人均純收入14389元,比四川省農村人口人均純收入多1倍。
  推行集中支農模式。重點要實施“支農惠民行動計劃”七項工程。
  “基地建設工程”,選擇相對集中的優勢特色產業基地進行重點扶持,逐步培育一批優勢產業帶和產業集群。目前,郵儲銀行四川分行根據總行發展戰略和省委、省政府“三大發展戰略”,結合四川省情,正圍繞“八川”做文章,支持川豬、川茶、川酒、川林、川煙、川菜、川果、川藥等一批“川”字號優勢特色產業生產基地,樹立“郵儲銀行服務‘三農’示範基地”的品牌。
  “龍頭帶動工程”,大力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涉農中小微企業、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其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建設和推廣運用新技術、新品種、新機具。
  “農村流通工程”,與“萬村千鄉”、“農超對接”等農村商品流通體系建設相結合,重點支持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建設和產地小型農產品集散市場、集配中心、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示範區建設。
  “特色資源開發工程”,重點支持都市農業、有機農業、循環農業、觀光農業、設施農業等多功能農業進一步發展。
  “創業就業惠民工程”,聯合人社、財政、婦聯和共青團等部門進一步完善促進創業就業小額擔保貸款政策,重點支持回鄉創業農民工、農村青年、留守婦女創業就業,使其成為農村致富的帶頭人和郵儲銀行的成長型、戰略型客戶。
  “美麗新村工程”,圍繞新型城鎮化、美麗鄉村建設,在新村聚居點、新農村綜合體、舊村落改造和傳統民居保護及其基礎設施配套等方面有針對性地開發設計金融產品和特色融資解決方案。為支持四川巴中市以新房舍、新產業、新設施、新風尚為主要內容的“巴山新居”工程,郵儲銀行四川分行推出了“巴山新居”新農村建設小額貸款專項產品,無需抵(質)押,僅採取保證或聯保方式,最高可貸8萬元,期限最長達3年。截至目前,“巴山新居”小額貸款已累計發放1600餘筆,金額逾億元。
  “金融扶貧開發工程”,以匯聚部門政策合力為支撐,扎實開展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農村金融扶貧工作,結合其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和產業特色,進行精準扶貧、產業扶貧、定點扶貧,增強金融對貧困地區的“輸血”、“造血”功能。2014年6月,郵儲銀行四川分行同省委農工委簽署合作協議,計劃2014~2018年對四川“三農”領域進行信貸投放,總額將超過1200億元,著力提升四川農業現代化水平和新農村建設進程。
  創新產品接地氣
  產品是商業銀行做好服務的基礎,沒有好的金融產品就沒有好的“三農”金融服務。要建立“三農”產品創新基地,努力打造郵儲銀行服務“三農”的專屬品牌。
  打造特色農戶金融產品。小額農戶貸款是郵儲銀行踐行普惠金融的一面旗幟。要發揮郵儲銀行信貸員熟悉農村、瞭解農戶情況的優勢,按照“一行一品”、“一行一式”的思路,持之以恆地豐富小額農戶貸款產品體系,並推行“一次授信、隨用隨貸、餘額控制、周轉使用、動態調整”的農戶信貸模式,重點支持種養“產業戶”、生產加工的“規模戶”、有品牌優勢的“龍頭戶”以及長期合作的“信用戶”,更好地發揮農戶貸款的富農功能。截至2014年10月末,郵儲銀行四川分行涉農小額貸款產品創新達52項。要加快推動農戶貸款業務轉型,實現從單一信貸向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轉變。順應新型農民消費升級趨勢,為農民提供投資理財、購房買車、教育旅游等多樣化金融支持也將是郵儲銀行未來新的業務增長點。
  打造綜合產業鏈金融產品。要圍繞“大三農”,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適度引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等抵押,充分發揮信貸“授信、利率、信用創造”三個杠桿功能,在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鏈綜合金融服務上下功夫。要優先支持具有發展潛力的“一縣一業”、“一縣一品”特色產業。要在“全產業鏈”戰略的引領下,深耕特色產業領域,以“客戶資源深度整合營銷”模式為客戶提供存貸款、現金管理、電子銀行、交易金融等在內的綜合金融服務,提高客戶綜合價值貢獻度。2014年年初,郵儲銀行四川分行制定了《“三農”貸款服務營銷模式升級試驗區實施方案》,在全省各分(支)行開展“五個一”活動,即確定一家支行、選擇一個涉農產業鏈、設計一套綜合金融服務方案、推廣一個授信產品、開發一個(組、批)涉農客戶,在特色農業產業鏈綜合營銷模式探索上取得一定成效,先後成功開發了新希望集團、通威股份、吉峰農機、省糧協等產業鏈龍頭企業。
  健全體系強支撐
  完善組織架構體系。要積極探索推進“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實行總行、省分行、市州分行管理部門“三級督導”、縣域支行“一級經營”的事業部管理架構,對納入“三農”事業部的縣域支行實行政策指導、財務核算、信貸規模、績效考評、風險監控、撥備核銷等“六個單獨”的運行機制,確保有專門的機構、專門的人員、專門的資源、專心致志做好“三農”金融服務。郵儲銀行作為服務“三農”的生力軍,要積極實施重點縣域特色支行推進計劃,打造“三農”市場拓展的“橋頭堡”。比如要“營銷下沉、管理上收”,提高縣域支行的市場響應速度與市場搏擊能力;探索創新縣域支行正向激勵機制,最大限度激發其發展活力和內生動力。
  健全風險防範體系。相比城市金融,農村金融依然存在信用環境較差、有效抵(質)押物較少、信貸管理受“熟人文化”影響等問題。一是要開展創建信用村(鎮)、信用市場(街道)活動,逐步建立起電子化農(商)戶信用檔案和信用評價體系,營造“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良好信用環境。二是要編製“三農”信貸操作手冊並植入審貸系統,詳細規劃各類業務調查、審查、審批的要素、方法、程序,提示主要風險點並提出相應風險控制方案。三是要在明確各類業務風險容忍度和免責條款的基礎上,對“三農”信貸業務全面推行包放、包管、包收,同時,績效工資與貸款的質量、效益、規模掛鉤的“三包一掛”責任制,並從嚴進行考核兌現。四是要形成“三農”風險有效分擔補償機制,努力推動各級政府設立農業擔保公司、涉農貸款擔保基金和風險補償基金等。
  總之,金融支持和服務“三農”既是針對“三農”問題進行“補短板”,也是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強杠桿”。針對中國進一步發展的關鍵性阻礙,以“三農”為支點,以金融為杠桿,撬動的絕不僅僅是“三農”本身。
  (文、圖由郵儲銀行四川分行提供)
  (原標題:用普惠金融“活水”澆灌“三農”之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a60ratrw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